图片
图片
▲ 这是邯郸北响堂中洞的一尊胁侍菩萨像。菩萨面相方圆,丰腴圆润,体现的是北齐的审美观,而繁复的衣褶、华丽的璎珞,则带着北魏遗风。2012年冬,几位年轻的摄影师启动了一项工程——记录下散落于中国各地的佛教石窟。中国历史悠久,幅员辽阔,散落在民间大大小小的石窟到底有多少?至今还没有确切答案。他们只有逐个省份展开寻访和拍摄,至于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圆满,他们也无法完全确定,只是一路走下去……
图片
▲ 河北重要石窟分布图。河北的石窟依太行山脉而开。其中最独特和最壮观的,要数邺城(今邯郸南部的临漳一带)附近的北齐石窟。他们的第一站是河北,这里集中分布着规模不等、时代不同的中小石窟群二十余处,与城市中香火缭绕、游客云集的知名寺观不同,隐于山野的石窟更能让人觅得清净、心神安宁,而相比气势磅礴的云冈、绵延千年的敦煌,河北石窟则少一分霸气,多一分含蓄,引人入胜且耐人寻味。除了部分大名鼎鼎的石窟,比如南北响堂山石窟,他们更关注一些“冷门”石窟。这些石窟或已被淡忘,或只被少部分人记起。而在他们心目中,被遗忘的东西里,往往有经典存在。让它们重获关注,是一项不可推卸的使命。图片
邺城佛国的西域风位于邯郸峰峰矿区的南北响堂山,是河北最著名的佛教石窟,也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。而第一站却是在雨中行,透过雨帘,位于北响堂山顶处的石窟在茂林中闪现,陡直的崖壁和宏丽的窟顶、明窗,显示着它的非凡气度和神奇魅力。北响堂有三个大洞,外观奇特。高大的拱门上方雕刻着仿木构窟檐,加盖覆钵式窟顶,装饰山花蕉叶及高耸的塔刹,如同倒扣着一只华丽的碗钵,给冷冷的石壁蒙上一层神秘色彩,仿佛一道通往异域的大门在面前打开。
更让人倍感新奇的,是窟内色彩犹存的造像。与龙门北魏造像清秀瘦削、褒衣博带的形象截然不同,响堂山的佛、菩萨身姿丰腴圆润,衣着轻薄贴体,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格。特别是北洞和中洞中心柱后壁凿隧道的形制,也是新疆克孜尔等龟兹石窟的特征。图片
图片
▲ 响堂山石窟。与北响堂相隔不远的南响堂石窟,看起来就像它的孪生姐妹。它同样有仿木构的窟檐、覆钵式的窟顶。而下层大窟的中心塔柱、上层小窟中圆肩凸腹、蝉衣轻贴的菩萨像,与北响堂并无二致。后来我们调查发现,原属于北齐邺城地区的水浴寺、林旺等同时代石窟,也都推崇这种覆钵塔形的窟门外观。
外雕塔形、内立塔柱的形制,将石窟变为名副其实的塔庙,让想起印度本土的石窟。在这里,信徒被引导着完成入塔观像、绕塔礼拜、坐禅诵经等礼佛程序。这是邺城北齐石窟极其特别的地方。而无论是覆钵塔形,还是塔柱甬道,丰姿造像甚或是缠枝花纹,均是一派龟兹作风。
响堂山接近中原洛阳,开凿年代与龙门石窟前后相续,风格为何会忽然改变?邺城与西域相隔千里,面貌又为何有诸多相似之处?图片
图片
▲ 北响堂石窟,年代:北齐,地点:邯郸。这一切,或许与一个品味独特的皇室有关。而它的上台,则是一系列暴力事件的后果。据《魏书》记载,公元534年,北魏王朝气数已尽,大丞相高欢挟天子以令诸侯,迁都邺城(即今天邯郸南部的临漳一带),立年仅11岁的孝静帝为傀儡皇帝,高氏则掌舵东魏政权。15年后,高欢之子高洋毒杀孝静帝,改立北齐,对佛教狂热崇信的他按下了邺城大建佛寺、大修石窟的“快进键”。北响堂、南响堂、水浴寺以及现属河南安阳的灵泉寺、小南海等多处石窟在邺城周边相继开凿。城内佛寺更是数不胜数,据史料记载,当时邺城的佛寺大约有4000多处,仅常驻于此的僧尼就将近8万人,成为继北魏洛阳城之后又一“东方佛国”。
雕凿尤其华丽宏伟的北响堂石窟,乃北齐皇帝高洋亲自下令开凿。据初唐道宣的《续高僧传》记载,北响堂石窟是高洋为自己建造的陵寝;北宋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》说,开凿北响堂的真实目的,是用来藏匿高欢的灵柩。不管是高欢墓还是高洋陵,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,北响堂北洞中心柱南壁顶西起第三龛内,确实凿有墓穴,此龛用石封砌,封门石表面雕刻与其他龛内一样的佛像背光,背光下凿有凹孔,原安置佛像作为掩护。然而,到北齐灭亡时,一个工匠的儿子知道了此事,竟攀上塔柱,掘开石室,盗取一空。这一墓穴的秘密,也随之湮灭。图片
图片
▲ 这是北响堂石窟的北洞。占据我们绝大部分视线的是中心柱,而中心柱的正、左、右三面各开一龛,供奉佛像。中心柱窟曾在我国的早期石窟中风靡一时,也是北齐石窟中最流行的形制之一。图片
▲ 南响堂石窟。充满异域风情的石窟,却大体保存了下来。北齐石窟造像的西域风,正是这个新晋皇族——北齐高氏的喜好。据《北齐书》记载,迁都邺城之后,高氏抵触北魏孝文帝以来的汉化政策,痴迷西胡乐舞、梵像及珍宝,在朝野之间掀起一股西胡化风气。他们远交西域诸国,近赏城中胡人,以致龟兹文化艺术大肆流行。比如,西胡乐师曹僧奴因善弹龟兹琵琶,便可封王议政,左右宫闱朝堂;西域后裔曹仲达,因擅长描摹龟兹梵像,备受重用追捧,官至大夫,其画风引领当时风尚,被奉为榜样。在胡风劲吹的天子脚下,邺城石窟造像表现出西域龟兹风格,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。几乎可以说,他们的审美就是龟兹人的复制。那一个个精致的造像,既不像北魏早期那般剽悍刚硬,也不似北魏后期的秀骨清像。他们丰腴圆润,透着一片西域风。在此基础上,隋唐之人更是注意到人体之美,将优美的身段赋予庄严的佛像。
图片
▲ 曹仲达开创了“曹衣出水”(又称“曹家样”)的绘画风格,他以稠密细线,表现佛像贴身衣服的褶皱。图为曹衣出水风格的佛造像。图片来自网络。一个不愿汉化的鲜卑皇族,在历史进步论者看来,无疑是“反动”的。然而,这样一次倾全国之力的造像行动,却成就了北齐石窟的独树一帜。可惜北齐寄托在佛窟里的祈福——江山永固,并未如愿,随着政权大厦的一朝崩塌,响堂山的皇家辉煌也戛然而止,邺城周边仅有少数龛像延续到隋代,便归于寂寥。图片
跨越时代的家族守望位于石家庄南部元氏县的封龙山,是河北境内一座自然与人文兼具的名山,可能是因距省会较近,封龙山的游客明显多一些。而鲜为人知的是,在南坡山梁,藏着一处在乾隆年间被命名为“西石堂院”的石窟。图片
▲ 封龙山石窟。崖壁上仅有规模较小的三个洞窟,但有意思的是,三个洞窟明显属于不同时代。如西窟采用北朝流行的三壁三龛形制、造像圆润健硕,风格接近响堂山,应为北齐晚期开凿。中窟中央设坛和背屏,应模仿自唐宋时期的佛寺布局;两侧为大象、狮子,推测其上原有文殊、普贤菩萨,而骑狮文殊、乘象普贤并列出现是唐代最为经典的题材之一;如果仔细观察,还会发现窟内小龛的佛像肉髻上镶嵌着宝珠,这种样式曾在唐五代以后的佛像上风靡一时。种种蛛丝马迹显示,中窟应该是唐五代时期的产物。东窟规模则较小,奉释迦牟尼涅像,面容安详,五官雕刻略显凝重,身躯朴拙,衣纹简洁,从这些特征推断,当为宋代作品。三个洞窟为何能跨越三个朝代,相关碑刻题记给了我们些许参考。在石窟附近,原本有座应觉寺,是北魏时期赵郡元氏县望族李徽伯舍宅所建。李氏一族世代豪门,北齐时李氏女还被高洋封为皇后,赵郡李氏因此更加显赫,应觉寺的级别可想而知。北齐陷落后,北周武帝灭佛,应觉寺受到波及而荒废,但李氏家族仍居于此地,以寺为宅,暗暗苦守佛灯。到初唐时,守护宅院的同族子弟重修该寺,继续世代供养。
图片
▲ 封龙山石窟细节。朝代更迭,地域分合,阻断了多少功勋业绩,但因为一个家族固守于此,祖辈的祈盼就会代代相袭,守望不绝。如今,应觉寺的塔院厢房无处可寻,而跨越500年的石窟则香火不断,绵延不绝。图片
偶像降临人间河北还有不少有趣的宋代石窟:冀中地区的井陉龙窝寺、平山瑜伽山,冀南地区的武安法华寺、白家庄,峰峰的老爷山等……尽管质量、规模以及艺术成就都难以与北齐相媲美,但河北宋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中原其他地区和省份,内容样式也异常丰富。
的确,唐宋以降,一度沉寂的河北佛国再次隆兴。晚唐时,著名禅师从谂、义玄等来到河北传法讲学,创立了禅宗主要流派之一“临济宗”,河北遂成为全国禅学中心,佛寺营建、石窟雕凿等活动又繁盛起来。
图片
▲ 林旺石窟。年代:北齐——隋。地点:河北邯郸市涉县。宋人拥有发达的商品经济、繁华的市民生活,连在寄托信仰的佛像上,也不再追求高深。比起期盼来世的解脱,他们更希望解决现实的困境;比起彼岸的乐土,他们更享受现世的生活。
在浓郁繁华的现世生活中,民间佛教也掀起了世俗化的浪潮。越来越多的题材被纳入石刻造像。老爷山行走说法的释迦立像、龙窝寺洒脱自在的水月观音、法华寺婀娜施法的千手观音,以及与人间老者一般无二的行脚罗汉……他们成了更亲近、更便于寄托的对象,造像风格也偏于写实。
在河北,宋窟大多是在崖面上刻出的浅龛,除了作为主角的主题造像,里面还常常刻有菩提树、莲花坛甚至家居椅案等等,把佛龛里的环境烘托得奇丽而闲适。造像的表情不再像前代那么富有神韵,但其年龄、体态却表现得真实动人,服饰也与当时寺庙里的高僧大士衣着相仿。
佛、菩萨的手印复杂多变,更非前代所及,表达着或接引,或降魔,或解救的含义。弟子罗汉、俗家供养依次簇拥左右,超凡的法力与现世的悲悯交织在一起,仿佛威武庄严的偶像们已经降临坊间,构成了一幅幅富有生活气息的神奇画面。人们期盼着只要一心供养,便可实现各种诉求。
图片
▲ 法华洞石窟,年代:北宋,地点:河北邯郸武安市。法华洞石窟的千手观音像在全国石窟中属上乘。千手观音的形象,在宋代算得上是新鲜事物。它的出现与佛教密宗的兴起息息相关。走在不再那么庄严神秘的宋窟中,感受世俗而亲切的气息,心里却总有份挥之不去的伤感。这几乎是石窟在河北的最后辉煌了。在此以后,同整个中国一样,城市佛寺日益繁盛,山野凿石之声渐渐远去,石窟造像也成为昨日记忆。寥寥几处尚存的明代佛龛,寄托着人们对石窟的留恋不舍。
不过这也不能算是遗憾,因为人们真诚祈福的心声或寄托山间石佛,或假以寺院青烟,终能通达佛国,获得现世完满。图片
图片
▲ 中张千佛阁,年代:明,地点:河北省邢台市内邱县张村。中张千佛阁身处于一座明代的佛寺中,其本身也是明代产物。整座阁近似正立方体,采用大块的青石雕刻而成,内有一尊石佛像,四壁开尖楣圆拱门,看起来颇似一座四方塔的基座。拱门旁的一尊护法神像,身穿盔甲,手执钢剑。图片
文章来源:中华遗产2014年09期
撰文:张雯等 供图:无尽藏佛教影像
摄影:释德如,黄小黄,吴昌耀,邓慧,小愚,李谦等
编辑: 方麗娟
图片
▲ 点击下单 了解殷墟博物馆中华遗产官方视频号
CHINESE HERITAGE
让美相遇 让好发生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